晨上散关山,此道当何难。晨上散关山,此道当何难。牛顿不起,车堕谷间。坐盘石之上,弹五弦之琴,作为清角韵。意中迷烦,歌以言志。晨上散关山。有何三老公,卒来在我傍,有何三老公,卒来在我傍。负揜被裘,似非恒人,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?徨徨所欲,来到此间?歌以言志。有何三老公。我居昆仑山,所谓者真人。我居昆仑山,所谓者真人。道深有可得,名山历观。遨游八极,枕石嗽流饮泉。沉吟不决,遂上升天,歌以言志。我居昆仑山。去去不可追,长恨相牵攀,去去不可追,长恨相牵攀。夜夜安得寐,惆怅以自怜。正而不谲,辞赋依因。经传所过,西来所传。歌以言志,去去不可追。
译文
早晨,行进在散关山上,道路是多么地艰难!
健牛因困顿倒下,倾刻间,车辆坠入山谷。
坐在大石头上,弹起五弦琴,心中有许多感慨。
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,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。
早晨,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,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。
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,突然来到我的身旁。
他们身穿狐裘,外披罩衣,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。
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?
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?心中有什么欲求?
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,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?
我们住在昆仑山,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。
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,但是只要诚心追求,就一定会得到。
我们遍观名山,遨游八方极远之处,枕着石头睡觉,用流水漱洗。
喝着山泉水,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,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。
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,我们住在昆仑山。
仙人走了,已经很难再追回来,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,不能追随他们而去。
自从仙人走了以后,我每夜都不能安睡,惆怅哀怨啊,自我怜悯。
齐桓公德行端正,从来没有欺诈行为。
因此,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。
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,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。
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,仙人离去不可追。
注释
秋胡行:乐府旧题,属《相和歌·清调曲》。
散关:即大散关。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。当秦岭咽喉,扼川陕间交通,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当何难:应当多么艰难。
顿:停顿。
堕(duò):掉下,坠落。
盘石:似盘之石,即磐石、大石,喻稳定坚固。
五弦之琴:五弦琴,古琴。
清角韵: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。清角,角,古代五音之一。古人以为角音清,故曰清角。
意中:心意之中。迷烦:迷惑烦恼。
言志:表明心志。
有何:有什么。三老公:三个老人。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。
卒:突然。同“猝”。仓促,急速。
负揜(yǎn):背负着遮掩物。揜,弇,遮蔽,掩藏。应是指头顶华盖。被裘:披着裘衣。
恒人:永恒的人,常人,一般的人。
谓:说道。卿云:公卿说。何:什么,多么,如此。以:而。自怨:自怨自艾。
徨徨:彷徨貌。心惊不宁貌。所欲:有所欲求,想要点什么。
我:曹操自己。多被解为仙人。昆仑山:在新疆西藏之间,西接帕米尔高原,东延入青海境内。势极高峻,多雪峰冰川。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。古代神话传说,昆仑山是仙人所居,上有瑶池、阆苑、增城、悬圃等仙境。
者真人:真人者,是真人者。
道深:道行深。有可得:有所得,有所得道。
历观:游历观看,逐一地看。
八极:八方极远之地。
嗽流:用流水漱口。嗽,漱。
沉吟:间断地低声自语,迟疑不决。
遂:遂即。上:上腾。升天:升至天空。
去去:去者已去。谓远去。永别,死。
长恨:长长的恨意。牵攀:牵扯羁攀。
安得寐:哪得入睡。
惆怅: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。自怜:自我怜惜。
不谲(jué):不诡诈。
辞赋:歌辞诗赋。依因:依从因袭,顺应,利用。
经传:经典和传记,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。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,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。所过:所读过,所研习过。
西来所传:西方所传来。西,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,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。▲
参考资料:
这首诗语言虽粗略,境界却是相当优美,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。
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,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。(每一“解”的末二句,是演唱时的和声,无实义。)但从实际效果来说,这一重复,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。这里,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。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,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,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。这一唱三叹的调子,只是借道路的艰难,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。下面写牛困车堕,独坐盘石之上,弹琴奏清角之韵(悲凉的乐调),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,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。以曹操的身份,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、困顿山谷、独坐无侣、心中烦苦的遭遇,这是很有趣的事情。
第二解写遇仙。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,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。“负揜”不易解,“被裘”即披着裘衣。这句同下句,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,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。他们问主人公:你为何如此困苦,自怨自艾?你惶惶然来到这里,是想寻求什么?这个情节,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,形成幻想性的趣味,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。“三老公”的发问,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,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“心中迷烦”的困苦气氛,一方面,又在不知不觉之中,把事不得已的失足(牛顿车堕)情节,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。就字面来说,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,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;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,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、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。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,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。
第三解从开头到“枕石”一句止,是仙人自述。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,修道既深,乃能得道,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,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,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。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,倦了便睡在石头上,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,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。
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,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。那么,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。从大处说,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,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,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,而神仙的形象,正是永恒的象征。从小处说,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。权势名位,物欲情欲,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、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。倘能舍弃这一切,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。“枕石漱流饮泉”,与世无争,就不会有什么麻烦。至于整个这一节,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,还是兼而有之,无法加以确定。文学形象的意义,总是很宽泛的,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。
如果主人公听了“真人”即仙人的话,便跟着走了,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,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。在曹操的笔下,主人公对“真人”的陈述,反应却是“沉吟不决”;而正在他犹豫之间,“真人”已弃他而去,“遂上升天”。这也许意味着,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,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;也许还意味着:所谓从现实中解脱,也只是一种幻想,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。确实,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,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,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: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,若无不凡的成就,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。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: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,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;然而反过来说,没有对象,却又根本没有自我。
第四解自“正而不谲”以下,文字已无法理解,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。但从开头到“惆怅以自怜”,意思是清楚的。主人公正“沉吟不决”,“真人”已“遂上升天”,他忽然惊觉,想要追上前去,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。失去这样一个机缘,从此抱恨不已,夜夜难寐,惆怅自怜。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,显得十分优美动人。似乎可以看到:三位仙人冉冉升空,驾着风云悠悠而去,渐渐消逝在天边,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,一面仰首呼喊,一面踉跄奔逐,不时被葛藤、岩石绊倒,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,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。
这里写的人生情绪,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。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,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;人们想要追上它,却永远也追不上。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,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。对于安于现状、容易满足的人说来,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;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,最终都将明白: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,有过多少成功,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。▲
参考资料:
根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载:建安二十年(215年)三月,“公(曹操)西征张鲁,至陈仓,将自武都入氐。夏四月,公自陈仓以出散关,至河池。”曹操时年六十一岁,一生功业,大体成就。这两首诗当作于经历散关以后,为曹操晚年的作品。
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。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。经历昆仑山,到蓬莱,飘飖八极,与神人俱。思得神药,万岁为期。歌以言志。愿登泰华山。天地何长久,人道居之短。天地何长久,人道居之短。世言伯阳,殊不知老。赤松王乔,亦云得道。得之未闻,庶以寿考。歌以言志。天地何长久。明明日月光,何所不光昭。明明日月光,何所不光昭。二仪合圣化,贵者独人。万国率土,莫非王臣。仁义为名,礼乐为荣。歌以言志。明明日月光。四时更逝去,昼夜以成岁。四时更逝去,昼夜以成岁。大人先天,而天弗违。不戚年往,忧世不治。存亡有命,虑之为蚩。歌以言志。四时更逝去。戚戚欲何念?欢笑意所之。戚戚欲何念?欢笑意所之。壮盛智惠,殊不再来。爱时进趣,将以惠谁?泛泛放逸,亦同何为?歌以言志。戚戚欲何念。
译文
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,和神仙一起远游。
经过昆仑山,来到蓬莱仙山。
和神仙们一起在天空中遨游八方。
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,活到一万岁。
用诗歌表达心意,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。
天地是多么地长久,与之相比,人生是多么地短暂。
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,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。
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。
没有听说过真正得道成仙的,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。
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,天地是多么长久。
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,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!
天地化育万物,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?
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,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?
以施行仁义为本分,以遵行礼乐为荣耀。
用诗歌表达心意,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。
春夏秋冬交替远去,昼夜推移,成为一年。
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,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。
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,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。
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,因此,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。
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,春夏秋冬交替远去。
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?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。
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,将永远不会返回。
珍惜时光,努力进取,将有惠于谁呢?
轻浮放荡,逸乐苟安,又是怎样的行为呢?
用诗歌表达心意,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?
注释
泰华山:华山,亦称太华山,为中国五岳之西岳,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。
神人:神和人。
蓬莱:东海中的蓬莱山,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。亦常泛指仙境。
飘飖(yáo):飘荡,飞扬,风吹貌。
俱:一起,在一起。
思得:想得到。
何:多么,为何。
人道:为人之道,人的道路。居之:居天地之间。
世言:世人说道。伯阳: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字。
殊不知:犹言竟不知。
赤松:赤松子,亦称“赤诵子”、“赤松子舆”。相传为上古时神仙。神农时为雨师,教神农入火。王乔:王子乔,传说中的仙人。
亦云:也说。
得之未闻:得知以前从未听说之事。
庶:但愿,或许。以:得以。寿考:寿命的考量,长寿,寿数,寿命。
明明:光明貌。
光昭:光照,照耀,彰明显扬,发扬光大。
二仪:天地,日月,阴阳,父母。合圣化:合并圣化。
贵者:尊贵者。独人不:唯独人不是。
率土:“率土之滨”之省。谓境域之内。
莫非王臣:没有不是王臣的。
四时:指一年四季的农时,四季。更:更加。再。
以:已经。成岁:成为一年。
大人:以人为大。先天:以天为先。
而天:如天。弗违:不要违逆。
不戚:不悲伤。年往:年岁过去,年龄老去。
忧世:忧愁人世。不治:不能治理,不安定。
存亡:生存和灭亡。有命:有天命。
虑之:忧虑这些。为蚩:为痴愚。蚩,白痴,无知。
戚戚:忧惧貌,忧伤貌。欲何念:打算顾念什么。
所之:所去的地方。
壮盛:壮年盛年。智惠:智慧和恩惠。
殊不:竟不。殊,很,甚。
爱时:爱惜时光。进趣:追求乐趣,努力向上,立志有所作为,进取,追求,求取。
将以:将此用以。惠谁:恩惠于谁。
泛泛:泛泛地,寻常地,简单地。放逸:放纵逸乐,豪放不羁。
亦同何为:又等同于什么。▲
参考资料:
根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载:建安二十年(215年)三月,“公(曹操)西征张鲁,至陈仓,将自武都入氐。夏四月,公自陈仓以出散关,至河池。”曹操时年六十一岁,一生功业,大体成就。这两首诗当作于经历散关以后,为曹操晚年的作品。
驾虹霓,乘赤云,登彼九疑历玉门。济天汉,至昆仑,见西王母谒东君。交赤松,及羡门,受要秘道爱精神。食芝英,饮醴泉,柱杖桂枝佩秋兰。绝人事,游浑元,若疾风游欻翩翩。景未移,行数千,寿如南山不忘愆。
译文
驾着五彩的虹霞,乘着红色的云朵,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。
渡过银河,到达昆仑山,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。
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。
吃灵芝的精华,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。
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,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,就像狂风在吹动。
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,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。
注释
陌上桑:乐府旧题,属《相和歌·相和曲》。曹操只是沿用旧题,内容与古词无关。
虹霓:为雨后或日出、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。虹霓常有内外二环,内环称虹,也称正虹、雄虹;外环称霓,也称副虹、雌虹或雌霓。
九疑:山名,又作“九嶷”,或名“苍梧山”,在今湖南宁远县南。据司马迁《史记》载:舜南巡,死于苍梧,葬在九疑山。
历:经过。
玉门:古关隘名,在今甘肃敦煌西,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。玉,一作“王”。
济:渡河。
天汉:银河。
昆仑:昆仑山,西王母的居所。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:“西海之南,流沙之滨,赤水之后,黑水之前,有大山,名曰昆仑之丘。有神,人面虎身,有文有尾,皆白处之。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,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辄然。有人,戴胜,虎齿,有豹尾,穴处,名曰西王母。”
西王母:神话传说中的女神,居昆仑瑶池。
谒东君: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,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,西王母为女仙之首。谒,见,拜见。东君,东王公,西王母的配偶神。
赤松:赤松子,古代传说中的仙人。汉·班固《汉书·古今人物表》:“赤松子,帝喾师。”
羡门:羡门高,古代传说中的仙人。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二年,始皇之碣石,使燕人卢生求羡门、高誓。”汉·韦昭注:“古仙人。”
要秘道:指成仙和养生之道。精神:指人的精华和灵气。
芝英:灵芝的精华。灵芝,菌类,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。
醴(lǐ)泉:甘美的泉水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:“河出昆仑……上有醴泉瑶池。”
杖桂枝:一本杖枝,无桂字。佩:带在身上。秋兰:香草,属菊科,高三、四尺,秋天开淡蓝色小花。
人事:指功名利禄、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。
浑元:大气,指大自然。
疾风:暴风。欻(xū):吹动的样子。
翩翩:一作“飘飘”。
景未移,形容时间很短。景:日光。
寿如南山: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。
愆(qiān):过错,过失。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。▲
参考资料:
这首乐府诗先写游仙的路程,再写谒见、交游神仙,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,四写得道后的遨游,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。全诗句式长短错落,语气则急缓相间,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,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。
诗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,直叙诗人驾彩虹、乘赤云升天。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、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,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,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。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,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、对人生的牵挂。
诗以“驾虹霓”领起,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、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。然而,往事历历在目,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。末句“寿如南山不忘愆”,富有张力。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,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。为此,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,就不得不反省过去,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。
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,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。因作者“老骥伏木厉,志在千里。”实不可以消极看。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,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,使政敌不战而屈。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。然而“寿比南山不忘愆”,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,总御皇机,克成洪业的大誓愿。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。既然“不忘愆”,又岂能“绝人事,游浑元”!故曹操在《述志令》中称“身为宰相,人臣之贵已极,竟望已过矣。今孤言此,若为自大,欲人言尽,故无讳耳。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?”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。“或者人见孤强盛,又性不信天命之事,恐私心相评,言有不逊之志,妄相忖度,每用耿耿。齐桓、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,以其兵势广大,犹能奉事周室也。”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“不忘愆”之真谛。▲
参考资料:
此诗是一首游仙诗,游仙诗产生很早,秦代就已出现。到汉末建安时期,由于社会动乱不安,战乱频仍,于是神仙之说盛行,求仙访道,幻想长生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种普遍思潮,游仙诗也开始大量产生。这类诗或歌咏仙山灵域,描写列仙之趣,或借描写仙境以寄托情怀。此诗即曹操为记录自己遨游太空、与神仙交游、受神仙秘道的事而写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
北上太行山,艰哉何巍巍!羊肠坂诘屈,车轮为之摧。树木何萧瑟,北风声正悲。熊罴对我蹲,虎豹夹路啼。溪谷少人民,雪落何霏霏!延颈长叹息,远行多所怀。我心何怫郁,思欲一东归。水深桥梁绝,中路正徘徊。迷惑失故路,薄暮无宿栖。行行日已远,人马同时饥。担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悲彼《东山》诗,悠悠使我哀。
译文
北征登上太行山,山高岭峻行路艰险!
羊肠坂路曲折盘旋,一路颠簸车轮断。
风吹树木声萧萧,北风呼啸声声悲凄。
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,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。
溪谷荒凉人烟稀少,大雪纷纷漫天飘洒。
抬头远望长声叹息,长途跋涉思绪如潮。
我心郁郁多么愁闷,真想东归返回故乡。
水深桥断难前进,行至中途徘徊不前。
行军迷路失方向,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。
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,人疲马乏又渴又饥。
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,凿冰煮粥充饥肠。
想起那篇《东山》诗,深深触动我的哀伤。
注释
太行山:绵延于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。
何:多么。与下文“雪落何霏霏”之“何”意同。巍巍:高耸的样子。
羊肠坂(bǎn):地名,在壶关(今山西长治县东南)东南,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。坂:斜坡。诘屈:曲折盘旋。
摧:毁坏、折断。
罴(pí):熊的一种,又叫马熊或人熊。
溪谷:山中低洼有水处。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,此处说“少人民”,言山中人烟稀少。
霏霏:雪下得很盛的样子。
延颈:伸长脖子(远眺)。
怀:怀恋,心事。
怫(fú)郁:愁闷不安。
东归:指归故乡谯郡。作者谯(今安徽亳县)人,在太行之东,故云“一东归”。
绝:断。
中路:中途。
薄暮:黄昏。
担囊:挑着行李。行取薪:边走边拾柴。
斧冰:以斧凿冰取水。
糜(mí):稀粥。
《东山》:《诗经》篇名。据毛序,本篇为周公东征,战士离乡三年,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。
悠悠:忧思绵长的样子。▲
参考资料:
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。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,流露了厌战情绪,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,积极向上,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。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,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。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、悲哀、惊惧、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。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:叹息、忧郁和思归。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,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。全诗语言苍凉悲壮,沉郁浑厚。
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,但在写景方面,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。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。在诗人笔下,太行山之高,羊肠坂之阻,风雪之交加,树木之摇落,熊罴之状,虎豹之声,莫不逼真逼肖。视觉上,在那兀立的怪石上,萧瑟的树林中,一群群熊罴,不是蹲在那儿,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;听觉上,从那山路两旁,伴随着风吹雪飘,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……这首诗的写景,就其描形、绘声、着色之精湛而言,可与《观沧海》中写繁媲美。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,尽管背景、内容、感情、风格都不同:一是率师出征,一是凯旋归来;一是写冬之山景,一是绘秋之海景;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,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;一是苍凉悲壮,一是波澜壮阔;但其成功一样,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。
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,而且以抒情见长。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,因而不论是“叹息”,还是“怫郁”,也不论是“思东归”,还是“悲《东山》”,都真切动人。
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。在行军路上,既有太行巍巍,羊肠诘屈,野兽逞强,风雪肆虐的险阻,又有“水深桥粱绝”,“迷惑失故路”,“薄暮无宿栖”,“人马同时饥”的艰难,因而引起了诗人“东归”之思。统帅的一言一行,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,战役的成败。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,即使艰难重重、险阻累累,作为一个统帅,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、退缩情绪,更不允许直言出来,涣散军心,而诗人一反常规,直言不讳地说:“思欲一东归。”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,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:坦率。陈祚明说:“孟德所传诸篇,虽并属拟古,然皆以写己怀来……本无泛语,根在性情。”(《采菽堂古诗选》)钟惺也说:“……如‘瞻彼洛城郭,微子为哀伤’,‘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’,‘不戚年往,忧世不治’,亦是真心真话。”(《古诗归》)这些评论,用于《苦寒行》,也都恰切。
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。这一点,尽管只在“溪谷少人民”一句中吐露出来,但从全诗字里行间,都可以感受得到。“溪谷”,山谷有水处。吴淇说:“山居趁坳,泽居趁突。此山行而曰‘溪谷少人民’,则更无人民矣。”(《六朝选诗定论》)这话说得很对。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,尚且少人民,更何况其他地方。东汉末年,军阀混战,千村薜苈,万户萧疏,其惨象,目不忍睹,耳不忍闻。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,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,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。“少”字精当。它与下文“薄暮无宿栖”的“无”,前后照应,相互补充,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。同时,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。这种感情,在《蒿里行》中倾吐得比较具体。他说:“铠甲生虮虱,百姓以死亡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”这几句,是“谿谷少人民”最好的注脚。
再次是“悲彼《东山》诗”。这里有两层意思:《东山》,是《诗经》中名篇。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。全诗气氛是悲凉的,色调是凄苦的,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,诗中“伊威在室,蟏蛸在户。町疃鹿场,熠耀宵行”等句,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,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。另外,旧说《东山》是写周公的。汉毛苌说:“《东山》,周公东征也。周公东征,三年而归。劳归,士大夫美之,故作是诗也。”(《诗序》)此处与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(《短歌行》)联系起来看,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。作者曾经说过:“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。”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。他还以齐桓、晋文“奉事周室”自许,以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”自励(《述志令》,见《魏志·武帝纪》裴注引《魏武故事》),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,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。曹操削平群雄、统一北方后,威震华夏,大权在握,废献帝、夺天下,如探囊取物,而曹操不为,实属难能可贵。
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、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。“北上”二字,不仅表明了由邺城(今河北省临漳县西)到壶关(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)的行军走向,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,锐不可当的军容,以此笼罩全篇,气势逼人。紧接着文势一顿,发出“艰哉”的喟叹,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,而后围绕“艰”字写景抒情。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。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。
“北上太行山”,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,“巍巍”叠用,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,挡住去路,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。这是写仰望。接下去写平视:“羊肠坂诘屈。”坂曰“羊肠”,又以“诘屈”形容之,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,历历在目。写山写坡,都是纪实,都是从正面落笔;“车轮为之摧!”则是感慨,是烘托。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,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。
再下去,笔分两头: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,一方面写野兽当道,但又相互交错,以突出行军之艰险。写自然景色,一则曰“树木萧瑟”,再则曰“北风声悲”,三则曰“雪落霏霏”。通过“萧瑟”“霏霏”,写出了景色之阴暗、昏沉、凄凉;通过“声悲”,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。
写野兽,则是“熊罴对我蹲,虎豹夹路啼”。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,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。“蹲”者,熊罴袭人之状也。“蹲”而“对我”,毛骨悚然。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。“啼”者,虎豹清凄之声也。“啼”而“夹路”,倍感悲凉。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,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。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,很少见到人的踪影,天黑了,竟找不到宿栖之处,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,拿着斧子凿冰取水……。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,感同身受。
这是一首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为一体的诗篇,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,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,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,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。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,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。首先,结构谨严,章法有致。开篇叙事,继之写景,再做抒情,三者交替有序出现。所叙之事清晰了然,所写之景形象生动,所抒之情深刻感人。其次,语言古朴直率,风格慷慨悲凉。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,只用朴实常见之语,直言其悲凉之事,直抒其慷慨之情。▲
参考资料:
这首诗是公元206年(建安十一年)春,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。公元204年(建安九年)时,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,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,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。为了平定北方,彻底铲除袁绍势力,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,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,又率师北上作战。
厥初生,造化之陶物,莫不有终期。莫不有终期。圣贤不能免,何为怀此忧?愿螭龙之驾,思想昆仑居。思想昆仑居。见期于迂怪,志意在蓬莱。志意在蓬莱。周孔圣徂落,会稽以坟丘。会稽以坟丘。陶陶谁能度?君子以弗忧。年之暮奈何,时过时来微。
译文
万物初生,化育万物,终始循环,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?
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,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,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?
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,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。
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,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。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。
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。可是,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。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。
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。古往今来,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,永世长存呢?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。
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,时间匆匆地过去,来日不多啊,这又有什么办法呢?
注释
精列:乐府旧题。精,指精神灵气,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的本原。列,同裂,分解。精气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。有人认为“精列”即鹡鸰,亦即精卫,也有人认为是精要之语的强调重列。
厥:其,此处指代万物。
造化:天地自然。陶物:即造就万物。陶,制作瓦器,引申为化育、造就、培养等。
何为:为何,为什么。
螭(chī)龙:传说中无角的龙。
昆仑: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,被称为中国山脉的“太祖山”。有人认为此处昆仑暗指曹操寻得的风水宝地铧尖垴。
见期:期望见到。迂怪:神灵怪异。
志意:心愿。蓬莱: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,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,亦常泛指仙境。另一说,西汉元光二年(前133),汉武帝东巡至蓬莱,望神山不遇,筑一座小城命名为“蓬莱”。 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有蓬莱市。有人认为曹操以昆仑、蓬莱之际暗指魏国疆土。
徂(cú)落:同“殂落”,死亡。
会(kuài)稽:此处指会稽山,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,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。相传大禹东巡,在会稽山大会诸侯,病死后葬于会稽山。
陶(yáo)陶:漫长的意思。此指漫长的岁月。一说快乐的样子。度(duó):估计,推测。
君子:指心胸宽广,有作为、有见识的人。弗:不。
时过:一作“过时”。微:少,微小。▲
参考资料:
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,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,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。
全诗大致可分四节。第一节六句,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,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。死亡是必然的,不必为死亡而忧伤。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,曹操又产生了幻想,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,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,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。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,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,又转写现实的人间,写周公、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,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。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。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,发出了“年之暮奈何”的感慨,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。
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,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。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。一方面,曹操也幻想着“螭龙之驾”,生活在“昆仑”、“蓬莱”之中;另一方面,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,而是清醒地知晓,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。因为“厥初生,造划之陶物,莫不有终期”,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会死亡,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。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说“君子以弗忧”。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,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,那么诗人就应该乐天知命,不服忧愁了吧?恰恰相反,理性的诗人对此的确明白,但他忧愁依旧。“忧”在诗中二度出现,“何为怀此忧”、“君子以弗忧”。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,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。“年之暮奈何,时过时来微”是晚年曹操心头永远的痛。此诗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。这一心理世界,复杂而微妙。
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,但是,“造化之陶物,莫不有终期”,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,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、蓬莱寻求长生之术,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。但是,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,现实与期想的矛盾,又使他发出了“年之暮奈何,时过时来微”的感叹。▲
参考资料:
从诗中“年之暮奈何,时过时来微”两句推测,此诗当作于曹操的晚年时期。曹操爱好音乐,今存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。有些诗歌有可能是即兴唱出的,内容时转时断时续,并没有经过严密的构思。这首诗就是这样。
驾六龙,乘风而行。行四海外,路下之八邦。历登高山临溪谷,乘云而行。行四海外,东到泰山。仙人玉女,下来翱游。骖驾六龙饮玉浆。河水尽,不东流。解愁腹,饮玉浆。奉持行,东到蓬莱山,上至天之门。玉阙下,引见得入,赤松相对,四面顾望,视正焜煌。开玉心正兴,其气百道至。传告无穷闭其口,但当爱气寿万年。东到海,与天连。神仙之道,出窈入冥,常当专之。心恬澹,无所愒欲。闭门坐自守,天与期气。愿得神之人,乘驾云车,骖驾白鹿,上到天之门,来赐神之药。跪受之,敬神齐。当如此,道自来。
华阴山,自以为大。高百丈,浮云为之盖。仙人欲来,出随风,列之雨。吹我洞箫,鼓瑟琴,何訚訚!酒与歌戏,今日相乐诚为乐。玉女起,起舞移数时。鼓吹一何嘈嘈。从西北来时,仙道多驾烟,乘云驾龙,郁何蓩蓩。遨游八极,乃到昆仑之山,西王母侧,神仙金止玉亭。来者为谁?赤松王乔,乃德旋之门。乐共饮食到黄昏。多驾合坐,万岁长,宜子孙。
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。经历昆仑山,到蓬莱。飘遥八极,与神人俱。思得神药,万岁为期。歌以言志,愿登泰华山。天地何长久!人道居之短。世言伯阳,殊不知老;赤松王乔,亦云得道。得之未闻,庶以寿考。歌以言志,天地何长久!明明日月光,何所不光昭!二仪合圣化,贵者独人不?万国率土,莫非王臣。仁义为名,礼乐为荣。歌以言志,明明日月光。四时更逝去,昼夜以成岁。大人先天而天弗违。不戚年往,忧世不治。存亡有命,虑之为蚩。歌以言志,四时更逝去。戚戚欲何念!欢笑意所之。壮盛智愚,殊不再来。爱时进趣,将以惠谁?泛泛放逸,亦同何为!歌以言志,戚戚欲何念!
晨上散关山,此道当何难!牛顿不起,车堕谷间。坐磐石之上,弹五弦之琴。作为清角韵,意中迷烦。歌以言志,晨上散关山。有何三老公,卒来在我旁。负揜被裘,似非恒人。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,徨徨所欲,来到此间?歌以言志,有何三老公。我居昆仑山,所谓者真人。道深有可得。名山历观,遨游八极,枕石漱流饮泉。沈吟不决,遂上升天。歌以言志,我居昆仑山。去去不可追,长恨相牵攀。夜夜安得寐,惆怅以自怜。正而不谲,辞赋依因。经传所过,西来所传。歌以言志,去去不可追。